羅斯柴爾德家族非常看重自己猶太人的身份。
列昂內爾說過這樣一句話,大概可以反映這個家族所有成員的思想:
「我有兩大榮譽:第一,我是羅斯柴爾德家族的一員;第二,我是猶太人。」

坊間研究的人,普遍將羅斯柴爾德形容為一個
充滿陰謀、不擇手段,對金權有著無限欲望的可怕家族;
但從羅氏以下種種舉動,他們似乎一直看
格守舊約規條和保護猶太民族,是比做生意和賺錢更重要。

1820年,內森宣布不與任何一個拒絕給猶太人公民權的德國城市做生意。
1850年,卡爾貸款給羅馬教皇時,要求梵蒂岡拆除羅馬的猶太隔都。
19世紀,倫敦的羅斯柴爾德銀行宣布不向俄國沙皇貸款,
因為沙皇政府迫害和虐待俄國猶太人。

羅氏旗下的公司都按照舊約安息日的規矩,在星期六估算,不做任何生意。
他們也堅持族內通婚,不與外邦人攙雜。
(這在外人眼中自然成了羅氏神秘、封閉的另一罪證吧!)

「嚴密的家族控制,完全不透明的黑箱操作,
像鐘表一般精確的內部協調,永遠早於市場獲取信息,
戰略性思維和敏銳的洞察,對時局精闢獨到的分析和預見力,
使得羅斯柴爾德家族在世界兩百多年金融、政治和戰爭的殘酷旋渦中所向披靡,
建立了一個迄今為止人類歷史上最為龐大的金融帝國。」

這些研究羅家歷史的人,雖能分析他們過人之處;
卻無從解釋這樣一個人丁單薄的家族
(我算過從第一代梅耶直下到第三代,
他們的男丁加起來不過18人,我爸一房人就有18堂兄弟!)
為何集合了那麼多天才式的驚人能力和預知力,
巧遇那麼多人力控制範圍以外的絕佳機遇,如有神助。

在我個人,是以一個完全不同的角度去理解羅斯柴爾德家族的興衰。

因為我確信,人類歷史是運轉在神手中:
不論個人或群體,不管有心或無意,
當他們拍入了神的時代計劃,
萬事萬物就開始圍著他們運轉,為他們效力。


從歷史回看,羅斯柴爾德家族從十九世紀初,
顯然是拾起了神時代計劃中一幅非常重要的藍圖,
並且按著這個藍圖的合理工序,一代一代鋪路、接力,建設下去。

如果說第一與第二代羅斯柴爾德家族(即梅爾和他的五個兒子)
是用五十年時間打造富可敵國的金融勢力。

此後的廿五年,第三代的羅氏家族,特別是內森之子列昂內爾,
就是負責第二階段:落實羅斯柴爾德家族的政治根基。

當時,猶太人在歐洲社會地位仍然低微,
縱然羅斯柴爾德家族非常富裕,要進入英國政壇卻不是易事。

列昂內爾一方面藉著羅斯柴爾德家族富可敵國的財力,
主動幫助英國政府,例如購買蘇伊士運河的股權,建立聲望;
另一方面積極建立政治人脈,逐步邁向英國政壇。

列昂內爾其中一位摯友,就是1870年代成為英國首相的狄斯累利。
狄斯累利是英國史上第一位,也是惟一一位猶太裔首相。

雖然在公開場合,狄斯累利很少提及自己猶太裔的身份,
骨子裡,他卻極端以猶太血裔為榮。

在一次身份備受挑戰的時候,狄斯累利如此回應:
「是的,我是猶太人!
當現今許多紳鄉名流的祖先還在不知名的地方作蠻邦部落的時候,
我的祖先已在所羅門王的聖殿作祭司!」

列昂內爾與狄斯累利經常討論中東局勢。
對他們來說,重建猶太國不是一種遙不可及的夢想,而是一個實在可行的構想。

按照英國國會的規定,新任議員必須以國教(天主教)方式宣誓、方可就任;
列昂內爾在此事上卻力爭到底,堅持要以猶太人的方式、手按舊約聖經宣誓。
他這項要求,被上議院的貴族們一再否決;
經過多番周旋,最終妥協的,竟是上議院,這在當時是一項極不尋常的讓步。

1858年,列昂內爾戴著猶太帽子就職宣誓,
成為第一位公開承認自己是猶太裔的國會議員。

(上圖為列昂內爾進入國會的一幕)

列昂內爾打入政壇後,第四代羅斯柴爾德家族,
他的兒子內森(與祖父同名)上場,繼續活躍於英國政壇。

1885年,內森進昇為英國上議院議員,並被策封為男爵,
成為羅斯柴爾德家族中第一位英國貴族,也是第一位進入上議院的猶太人。

經過四代人近百年的累積努力,金權俱全,
再加上天時地利人和皆齊備,
羅斯柴爾德家族開始積極展開重建錫安的大計!

1880年代,法國的羅斯柴爾德成員愛德蒙男爵 (Edmond),
開始運用其龐大經濟,在巴勒斯坦地區(即今天的以色列國境)
買入段十萬英畝的土地,收購當地的工業、建設農業。

愛德蒙其後成立了「巴勒斯坦猶太殖民地協會」,
幫助大量被俄國迫害的猶太人,遷往巴勒斯坦定居。

據估計,愛德蒙為早期的猶太移民提供了六百萬美元的資助(講緊18XX年!)
因此,愛德蒙後來被尊稱為「猶太移民之父」。

羅斯柴爾德家族的第五代華特男爵是內森的兒子,
華特是英國猶太復國主義的主席,也是魏茲曼的好友。

「魏茲曼」這個名字,
對於聽過家聚訊息「詩篇」一篇對一年的弟兄姊妹,應該不太陌生。
他是錫安運動的最高領袖,也是日後以色列立國後的第一任總統。

羅斯柴爾德家族持續向英國政府施壓,
不容英國政府通過有利阿拉伯人在巴勒斯坦地強盛的中東政策,
並且極力游說各界(我相信更多是利誘吧)支持猶太人回歸立國。

有說,羅斯柴爾德曾以巨款資助當時正在競選美國總統的杜魯門,
至使杜魯門大力支持錫安運動,並且推動聯合國同意將巴勒斯坦分割成兩個國家。

這個傳說是否屬實不得而知,但杜魯門總統確實是冒著國內許多反對的聲音,
在以色列宣佈立國的11分鐘後,即確認其主權,並宣佈美國和以色列建立邦交。

終於,1917年,英國外務大臣貝爾福發出一封公涵,
收件人是華特.羅斯柴爾德,內文如下:

外務部1917年11月2日
親愛的羅斯柴爾德勳爵,

我很榮幸能代表英王陛下政府向您傳達,下面有關同情猶太錫安主義者的宣言,
已經呈交內閣,並已得到了內閣的支持。

「英王陛下政府贊成猶太人在巴勒斯坦建立一個民族之家,
並會盡力促成此目標的實現。但要明確說明的是,
不得傷害已經存在於巴勒斯坦的非猶太民族的公民和宗教權利,
以及猶太人在其他國家享有的各項權利和政治地位。」

若您能把宣言的內容轉送到錫安主義聯盟(註:即魏茲曼主領的團體),
我將感到十分欣喜。

亞瑟.詹姆士.貝爾福謹啟

在這二十世紀初,正值大英帝國最鼎盛輝煌的時期,日不落之旗,
當時,全世界大約四分一人口都在大英帝國下,
成為殖民地,巴勒斯坦地也是其中之一,
得到英國外交部如此書面支持猶太人在巴勒斯坦立國,其影響力非同小可。

這封短短的信件,就是著名的《貝爾福宣言》,
是英國中東政策上一份歷史性文件。
也是促成以色列在1948年建國的重要里程碑。

(待續...)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赤誠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