07年中,我任職多年的公司經歷了一次大分裂──老闆們分為兩邊。
以大老闆為首的一方,決定加盟另一間大會計師行T公司;
以二老闆為首的一方,決定自組新公司。

身為員工的我們,都需在短時間內為自己作選擇──
選擇跟隨那一方。

在於核數行業,人才就是每間會計師樓最重要的資產。
兩方當然都希望招攬更多員工。

按照協定,兩方都會舉行一次講座,讓員工理解新公司,再作選擇。
從一開始,就看到兩邊老闆的不同。

大老闆是位能言善道,雄心壯志的生意人。
他選擇了一所甚具氣派的五星級酒店舉行演示會。

大老闆平日甚少與員工交談接觸,
在演示會卻對我們表現得十分親切。

他以近乎推銷的手法,滔滔不絕地為我們繪畫一幅幅美好前景──

赤誠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
最近很有趣地,在不同場合、包括801主日訊息裡,
都遇到第二次世界大戰(二戰)這個題目。

其中最詳細的,是一本題為 Man search for meaning 的書,
講述二戰期間,一位猶太裔醫生在集中營的經歷,
以及他在當中對生命的反思。

早在恩膏engine那套訊息,麻麻第一次提起這本書時,
我已從外國訂購回來,但一直只是擱在書架上,
最近,卻忽然想起它;在細閱中、再次思考生命的意義。

在種種二戰資訊中,都讓我看見一個現象:
劣境中人性的兩極化。

二戰是人類歷史中,外在環境最惡劣的一段時期,
無論是對於波蘭集中營中的猶太人,
奧馬哈灘頭上冒死登陸的盟軍士兵,
美國家園中等待丈夫歸家的婦孺,
或是南京被屠殺的二十萬人,

赤誠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
續上篇...

第三種人,對生命有另一種解讀。按Viktor醫生所形容,
這些人不是著重他們對生命有何期待(What they expect from life),
而是反思生命對他們有何期待 (What life expects from them)。

用一個更淺白的意思解讀這話,就是:
造物主將一生交給我們,是為了甚麼目的?
祂期待我們用這生完成何種意義?

對於集中營的囚犯,生命似乎將他們外在所有儘行奪走。
他們缺乏最基本的溫飽,沒有親人、沒有財產、沒有尊嚴,甚至連名字都沒有...
在集中營中,他們只是一個數字,一個奴隸。
他們不知自己刑期會有多長,只知可以活著離開的機會微乎其微。

在這光景中,許多囚犯都失去盼望,
過往的生命,人生一切美好事物似乎已成過去。
他們看不見將來、看不見目標,更看不見這些痛苦經歷有何意義。

赤誠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